穴位注射大约产生于50年代, 是选用 中西药物注入有关腧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 方法,它不
同于西医的静脉和肌肉注射给 药途径,而是通过中医的经穴体系注射给 药,可使药物的作用明显增强,提示穴注 的药效是针、药、穴三者的协调作用。由 于它简单易行、见效迅速、有效率高, 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各种疾 病中。
中医学经络的作用
1.
联系内外,网络全身 人体的五脏六腑、五官九窍、四肢百节、皮肉筋 骨等器官和组织,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,但又
互相联系,使全身内外、上下、前后、左右构成 一个有机的整体。这种相互联系、有机配合主要 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作用来实现。
经络系统以头身的四海为总纲,以十二经脉为 主体,分散为三百六十五络遍布于全身,纵横交 错、出表入里、通达上下,将人体各部位紧密地 联系起来。
2.运行气血,协调阴阳
经络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起着运行气血、协调全身阴阳 的作用。《灵枢· 本藏》说:“经脉者,所以行血气而 营阴阳,濡筋骨,利关节者也”。
经脉运行血气首先依靠宗气,其次为出自“脐下、肾 间”的原气。此外,营气运行于经脉之中,濡养全身,
并变化为血液;卫气则散布到经脉之外,保卫全身,抵 抗病邪的侵犯,并有调节体温、管理汗液分泌、充实皮 肤和温煦肌肉等功能。
经脉运行气血,“内溉脏腑,外濡腠理”,不仅使体 内的脏腑和体表的五官七窍、皮肉筋骨息息相通,而且,
人体的内外、上下、左右、前后、脏腑、表里之间,由 于经脉的联系得以保持相对的平衡,协调一致。
3.抗御病邪,反应症候
一般来说,经络气血阻滞而不通畅,就会造成有 关部位的疼痛或肿胀;气血郁积而化热,则出现红、 肿、热、痛,这些都属经络的实证。
如果气血运行不足,就会出现病变部位麻木不仁、 肌肤萎软及功能减退等,这些都属经络的虚证。 如果经络的阳气(包括卫气、原气)不足,就会出
现局部发凉或全身怕冷等症状,此即“阳虚则寒”; 经络的阴气(包括营气、血液)不足而阳气亢盛, 则会出现五心烦热(阴虚内热)或全身发热等症状,
这就是“阴虚而阳盛,阳盛则热”。
4.传导感应,调整虚实
经络系统在防治疾病时,起着传导感应、调整 虚实的作用。针灸、按摩、气功等治疗方法就是 通过体表的腧穴接受刺激,传导感应,激发经络
运行气血、调整阴阳虚实的功能。 运用针灸等治法要讲究“调气”,针刺中的“得 气”现象和“行气”现象即是经络传导感应的表 现。
经络调整虚实的功能以它正常情况下协调阴阳的 功能为基础,针灸等治法就是通过适当的穴位和 运用适量的刺激方法激发经络本身的功能,能使
“泻其有余,补其不足,阴阳平复”。
经络的实质与原理
数十年来作了大量经络本质的研究工作,但在经穴处
至今没有明确找到能阐明经络本质的任何特异组织, 这些研究工作概括起来主要有: 用现代物理学技术“沿经络走向”从光学、热学
(红外)电学(阻抗)、磁学、声学以及(同位素示踪) 等方面探测经络和穴位的物理表征,这些研究结果都
不同程度地证实了经络系统的存在,如电学特性检测 显示经络循行线与经穴表面有别于周围表面组织,呈 低阻抗特性;超声检测显示“超低频振动波”具有沿
经络循行线传导的特性;热学检测显示针刺穴位(气) 后红外热象图呈现沿经络线方向增温等, 但均未能触 及经络的本质!
一般人均很自然地把经络与神经系统相关联
, 但在解剖学上未能得到充分支持。“循经感传” 速度比神经传导要慢很多。——长期在组织解 剖学层面上寻找经络物质基础的工作都以失败 告终!
许多学者转入到生化方面的研究. 其中比较有 代表性的观点是:p物质,细胞外基质,钙离 子富集等。 有人试用细胞信号转导的理论揭析经络本质
——提出了各种假说
经络本质的研究是“中医理论现代化”的核
心问题,大量临床实践表明:经络可能是存在 于神经系统、内分泌系统、循环系统、免疫系 统之外的一个完全独立的系统,它与上述系统
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。 对经络本质的研究是我国有可能站在国际科 学前沿的一项重大课题,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在
经络本质的研究方面尽管做了大量工作,但无 突破性进展,人类迄今对经络的认识还远远落 后于临床实践。
本文是【http://www.ysbmyjs.com 偃师市便秘研究所】原创,转载时请务必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出处
地 址:http://www.ysbmyjs.com/home-articleinfo-fid-14-id-4.html